为促进我省优质水产品的区域化布局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,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和高产优质相结合,不断提高水产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,根据我省水产养殖总体水平和发展方向,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确定了四川省2011年渔业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。
一、渔业主导品种
(一)青、草、鲢、鳙“四大家鱼”。
【品种名称】青、草、鲢、鳙“四大家鱼”
【品种来源】我国从唐代初开始就捞取天然苗进行养殖,1958年人工繁殖成功,并迅速推广应用。已成为传统的养殖品种。
【特征特性】青、草、鲢、鳙“四大家鱼”早已能人工繁育;它们最突出表现就是“互相协调,适于混养”;生长速度快。
【产量表现】均需两年养成商品鱼,池塘大面积养殖亩产量1000以上。
【养殖要点】:
1、苗种培育。孵出的水花一般亩放20-30万尾,当鱼苗长到乌仔时,立即分塘稀养;当培育到4cm以上后,就可进行池塘、网箱等养殖。
2、池塘商品鱼养殖。一般以草鱼或青鱼为主养品种,其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70-80%,搭配20-30%的鲢鳙鱼,基本上是第一年培育鱼种,第二年养成商品鱼。
3、网箱养殖。放置网箱的水域要求水质良好、无污染、温度适宜,水深在5米以上,不受洪水的袭击。
网箱培育鱼种:鲢、鳙鱼—混养,其中鲢鱼占60-70%,放养的规格为3-4cm,放养密度为200-300尾/m2,不需投喂饲料,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;青鱼和草鱼,实行单养,放养规格为3-4cm,放养密度为1200-2000尾/m2。
网箱养殖成鱼:青鱼和草鱼—放养规格为30-100克/尾,放养密度为5-10/m2。
4、水库、湖泊增殖:根据水库、湖泊的原初生产力和人为补给措施,确定“家鱼”的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。
【适宜区域】全国各地淡水池塘、水库、湖泊、河道、稻田等水域均可养殖。
【选育(引进)单位】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、苗种场。
(二)南方鲇。
【品种名称】南方鲇
【品种来源】南方鲇是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各大江河中,以长江流域为主产区。我省水产研究所从1985年开始从长江捞苗进行南方鲇的移养驯化和人工繁养技术研究,于1992年实现“野生”变“家养”。
【特性特征】南方鲇属于温水性鱼类,适宜水温0~38℃,最佳生长水温25~28℃。PH范围6.0~9.9,最适7.0~8.4。属凶猛的肉食性鱼类,摄食对象主要是鱼类,也摄食水生昆虫等,能捕食相当于自身长度1/3的鱼体,经驯化能摄食全价配合饲料。适应性广,抗病力强,生长快。
【产量表现】南方鲇在良好饲养条件下,当年苗种年底可长至400~600克,第二年最大的可达2.5。池塘大面积养殖亩产可达1000以上,网箱养殖亩产可达60000-70000千克。
【养殖要点】
1、鱼种培育。在四川按“南方鲇养殖技术规范 苗种(DB51/T531-2005)”进行。鱼苗全长2.0cm-3.0cm即可转入鱼种培育。鱼种饲料前期以水蚯蚓、小鱼虾肉为主,在鱼体全长7cm以上投喂人工饲料进行驯化。
放养密度与出池规格
苗种规格
(cm)
|
放养密度(尾/m2)
|
苗种出池规格(cm)
|
水泥池
|
土池
|
2-3
|
200-300
|
150
|
6-8
|
6-8
|
100-150
|
80
|
10-12
|
10-12
|
40-60
|
20
|
15-20
|
2、池塘商品鱼养殖。在四川按“南方鲇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(DB51/T524-2005)”和“南方鲇 配合饲料(DB51/T535-2005)”进行。主养条件下每亩放养体长8cm-12cm的鱼种800~1000尾,套养条件下每亩放养7-10cm的鲇鱼种30~50尾。鱼种放养时,避免鱼体受伤或者粘液脱落,水温温差控制在3℃以内。
3、网箱养殖。在四川按“南方鲇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(DB51/T524-2005)”和“南方鲇 配合饲料(DB51/T535-2005)”进行。放置网箱的水域要求水质良好、无污染、温度适宜,水深在5米以上,不受洪水的袭击。
鱼种放养规格及密度
放养规格(g/尾)
|
放养密度(尾/m3)
|
25
|
80-150
|
50
|
50-70
|
100
|
25-35
|
放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或者粘液脱落,做到轻、快、稳。同一网箱的鱼种规格一致。
【适宜区域】全国各地淡水池塘、水库、湖泊、河沟等水域均可养。
【选育(引进)单位】四川省水产研究所,联系地址:四川省郫县合作镇;邮政编码:611731;联系人:杜军,联系电话:028-87955508。良种供应单位为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、苗种场。
(三)斑点叉尾鮰
【品种名称】斑点叉尾鮰
【品种来源】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引进,我省于1989年从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,并推广应用。
【审定情况】国家审定
【审定编号】GS-03-005-1996。
【特征特性】斑点叉尾鮰食性广,对环境适应性强,适温范围在0-38℃,溶氧低于0.8mg/l时开始浮头,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.5~8.9。各鳍均为深灰色,体两侧背部淡灰色,腹部乳白色,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,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。
【产量表现】在四川第一年可长到40-250克,第二年可长到450-1500克,池塘大面积亩产500以上,网箱养殖单产可达80/m3。
【养殖要点】1、苗种培育。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~2亩为宜。鱼苗下池前10~15天对鱼池进行消毒,然后用发酵后的有机肥培育水质—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,将卵黄囊消失后2~3天的鱼苗入池培育,也可用浮游动物和鱼苗开口饲料进行工厂化培育。
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。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;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~10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。在池塘中,一级饲养亩放2.5~3万尾左右,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~8000尾左右。斑点叉尾鮰在苗种阶段不宜采用我国培育家鱼苗种的“稀养速成法”,因为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喜集群觅食,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,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~600尾,以维持良好的水质。
2、池塘商品鱼养殖。在四川按“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(DB51/T532-2005)”进行。
放养规格: 30-100克/尾,鲢、鳙鱼种100-200克。
放养密度:斑点叉尾鮰亩放鱼种800-1000尾,亩套放100-200克/尾的鲢鱼种50-140尾、100-200克/尾的鳙鱼种60-100尾。
饲料选择:在四川按“斑点叉尾鮰 配合饲料(DB51/T536-2005)”选择饲料,最好选用膨化饲料。
3网箱养殖。在四川按“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(DB51/T532-2005)”进行。
放养规格:尾重在30-100克,放养时每箱的规格一致。
放养密度:尾重30-50克的鱼种,密度可为300-400尾/m2,尾重50-100克的鱼种,密度可为200-250尾/m2。
饲料选择:在四川按“斑点叉尾鮰 配合饲料(DB51/T536-2005)”选择饲料,最好选用膨化饲料。
【适宜区域】全国各地淡水池塘、水库、湖泊、河道等水域均可养殖。
【选育单位】湖北省水产研究所。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、苗种场均可供应良种。
(四)异育银鲫“中科3号”
【品种名称】异育银鲫“中科3号”
【品种来源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选育,是利用银鲫双重生殖方式,从高体型(D系)异育银鲫(♀)与平背型(A系)异育银鲫(♂)交配所产生的后代中选育出来,再经异精雌核发育培育而来的异育银鲫新品种。
【审定情况】国家审定
【审定编号】GS-01-002-2007
【特性特征】异育银鲫“中科3号”的核基因组与A系异育银鲫相同,线粒体DNA与D系异育银鲫相同,生长速度较推广养殖的高体型异育银鲫(高背鲫)快13.7~34.4%,出肉率高6%以上,遗传性状稳定,体色银灰,鳞片紧密,不易脱鳞,碘泡虫发病率低。
【产量表现】2008年全省鲫鱼产量达到149681吨,占养殖产量的12.33%,异育银鲫“中科3号”池塘养殖亩产500-1000千克,网箱单产一般可达120千克/m2。
【养殖要点】在四川按“鲫鱼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(DB51/T735—2007)”进行。
【适宜区域】适宜在全国范围内的可控水体内养殖。
【选育(引种)单位】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,良种供应单位: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、苗种场。
(五)大口黑鲈。
【品种名称】大口黑鲈
【品种来源】引进品种,广东省1983年从美国引进。我省于1988年从广州引进推广养殖,已成为我省重点推广的名特优鱼类品种之一。
【审定情况】国家审定。
【审定编号】GS-03-003-1996。
【特征特性】大口黑鲈为肉食性凶猛鱼类,生长较快。适温范围为2-34℃,适宜水温12-30℃, PH值6-8.5,水中溶氧最好在4毫克/升以上,幼鱼在溶氧1.85毫克/升时出现浮头。大口黑鲈可单养,可混养,经驯化可用全价配合饲料养殖。背部黑绿色,体侧青绿,眼部灰白色。
【产量表现】一般两年养成商品鱼,池塘混养亩产在15-50千克,池塘单养亩产在400-600千克,网箱养殖的产量在50千克/m3左右,我省2006年总产达到5424吨。
【养殖要点】1、苗种培育:在四川按“大口黑鲈养殖技术规范 苗种(DB51/T525-2005)”进行。可采用室内全人工培育,也可采用室外土池肥水生态培育。室内全人工培育以静水、微充气、定期换水过渡到常流水方式,仔鱼放养密度为0.5-1.0万尾/m3;室外水泥池仔鱼放养密度为400-500尾/m2,室外土池仔鱼放养密度为3万尾/亩左右。依次投喂轮虫、卤虫无节动体、桡足类及鱼糜等系列饵料。均可逐步驯化到采食全价人工配合饲料,最好选用膨化浮性饲料。
2、池塘养殖商品鱼:在四川按“大口黑鲈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(DB51/T526-2005)”进行。主养时,亩放尾重50克的大口黑鲈鱼种1200-1500尾,搭配100-150克/尾的鲢鱼种50-75尾,鳙鱼种30-40尾。套养时,在小杂鱼较多的亲鱼池、成鱼池中亩放7-10cm规格的大口黑鲈50-80尾。最好选用膨化浮性饲料
3、网箱养殖商品鱼:在四川按“大口黑鲈养殖技术规范 食用鱼(DB51/T526-2005)”进行。放养规格一般选择50-150克/尾,每一箱的规格要一致;放养密度为100-150尾/m3。最好选用膨化浮性饲料
【适宜区域】全国各地淡水池塘、水库、湖泊、河道、低洼盐碱地水域均可养殖。
【选育(引进)单位】广东省水产良种二场。良种供应单位: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、苗种场。
(六)泥鳅【品种名称】泥鳅
【品种来源】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,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各地河川、沟渠、水田、池塘、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。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。在四川的颁布极为广泛。
【特征特性】泥鳅为底栖小型鱼类,在2龄时性成熟,开始产卵。成熟的雌鳅肚大腹圆,胸鳍圆滑,个体大于雄鳅。泥鳅的生殖期一般在4-8月份,5月中旬-6月下旬水温25℃左右时,是产卵盛期。泥鳅分批产卵,用做繁殖的亲鱼,要选择体色正常、体质健壮、无病无伤的,雌鳅最好选取体长15cm
以上、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的个体,雄鳅可以略小。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,雄鳅精液多,繁育的苗种质量好,生长快。
【产量表现】一年养成商品鱼,池塘单养亩产在1000-1500千克,稻田亩产50-100千克。
【养殖要点】
1、池塘养殖 饲养面积一般在2亩左右, 池塘铺一层松软淤泥,以20厘米为好,搭饵料台,水深保持在40---50厘米深,养殖池的注排水做好防逃设施,每平方米放6g左右的鳅苗40---50尾,投喂以动物性饲料为主,日投饵料为5%,养成后每平方米产鳅2.5千克。
2、稻田养殖 加高加固田埂,进排水口做好防逃设施,在田中挖“井”字形沟,宽30—40厘米,深50厘米,每亩放鳅苗1000---2000尾,用家畜粪便和堆肥作基肥,每天投喂豆饼、菜饼、米糠等,田间管理按普通稻田管理,农药用高效低毒农药类,朝上喷。经过养殖,每亩可产成鳅在50千克以上。
【适宜区域】全国各地淡水池塘、稻田。
【选育(引进)单位】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、苗种场。
(七)黄颡鱼
【品种来源】黄颡鱼,俗称嘎鱼、嘎牙子、黄姑、黄腊丁、黄鳍鱼等,分布了我国河川、湖泊、沟渠 等水域中,营底栖生活,杂食性,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。该鱼产量大、肉质细嫩、少细
刺、味道鲜美、营养丰富、药用价值较高,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。
【特征特性】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,喜底栖生活,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 ,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,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。该鱼属温水性鱼类
生存温度0℃~38℃。最佳生长温度25℃~28℃,pH值范围6.0~9. 0,最适pH值为7.0~8.4。耐低氧能力一般。水中溶氧在3毫克/升以上时生长正常,低于2 毫克/升时出现浮头,低于1毫克/升会窒息死亡。
【产量表现】一年养成商品鱼,池塘单养亩产在800-1000千克,稻田亩产40-80千克。
【养殖要点】池塘养殖。面积3至10亩。每个池塘配备1台1.5千瓦至3.0千瓦的增氧机。用生石灰进行干塘曝晒和清塘消毒,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菌。注水1.5米左右。每亩放养规格为20克至50克/尾的鱼种3000至4500尾左右,可以搭养花白鲢200尾/亩左右(规格7厘米至9厘米)。黄颡鱼的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,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同时,可以辅助投喂鱼肉、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,以补充黄颡鱼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。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不低于38%至40%。
【适宜区域】全国各地淡水池塘、稻田、网箱。
【选育(引进)单位】获得生产许可的良种场、苗种场。
二、渔业主推技术
(一)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。
【技术名称】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。
【技术概述】通过放养健康苗种、投喂无公害饲料、使用安全药物、科学调控水质等技术手段,形成从鱼苗到商品鱼的全过程无公害养殖技术体系,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,降低病害损失,提高水产养殖技术水平,提高水产品质量,增加养殖经济效益,促进水产品出口,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发展方向。
【增产增效情况】实施该技术,能够有效改善养殖水质,降低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15%左右,减少病害损失;规范投喂饲料和使用药物等养殖行为,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,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要求,提高水产养殖经济效益10%;养殖水域水质符合无公害养殖用水水质标准,降低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,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。